中国家长现状:无处安放的焦虑
焦虑,已经成为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、升学时的普遍心态,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。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,家境更为宽裕的70后、80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,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,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,而是更多的焦虑。
贫富差距拉大、“阶层逐渐固定”、朋友圈的无形对比、房价面前的众生相……这个时代有太多令人焦虑的因子。
对中国家长来说,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他们焦虑的来源,处于时代夹缝中的新一代父母们,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强烈的“教育的焦虑”。
中国家长的“名校情结”
中国家长普遍存在很强的名校情结,很多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、小学开始,到初中、高中,直至大学、研究生,如何进入名校都是家长们最热衷的话题和目标之一。
改革开放以来,没有哪个阶段像现在这样如此重视孩子的教育,“没有起跑线”就是如今中国孩子的教育现状。幼升小、小升初、初升高的残酷程度让家长们操碎了心,跑累了腿……
“名校情结”下的中国家长们追求的不仅是优质的教育,甚至,最重要的不是优质教育,他们的本质诉求是孩子获得更高的学校排序。排序,是比较,分个高下,所以,排序高的注定是稀缺的。
稀缺的名校毕业生未来在收入、社会地位、资源,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幸福感与成功感,肯定是远超于其他人的。
由此可见,“名校情结”当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,但“名校情结”随之而来的恐慌与焦虑却不是所有家长都承受得来的。
焦虑之最——升学
20年前,为了孩子升学而紧张的家长,主要是一些高考生的家长。现在焦虑的家长已经从高考生家长群体蔓延到中考生家长、小升初家长、幼升小家长……
“名校情结”根深蒂固的中国家长们面对各个阶段的升学考当然要焦虑,肯定会焦虑。
不同阶层的家长,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,给孩子提供足够应对今后激烈竞争的有利环境和资源。
外地户籍的希望孩子能上本地的公立名校,本地的孩子希望能上名(民)校,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追求国际班、世界顶级名校。
新高考政策下,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和家长都深深感受到:考进好高中越来越重要,也越来越困难。中考成为所有升学考中最让家长不安的那一场!
以南京为例,2017年,南京的普高中考录取率只有——46.6%。自从南京中考取消了扩招,普高与职高五五分流,也就是说,南京每年一定有50%左右的初中毕业生是考不进高中的。于是,家长们又有了新焦虑:普高升学如此不易的情况下,孩子该不该换个方向?
别因“无知”而焦虑
如今的孩子们,白天上着学,晚上、周末还要马不停蹄地赶向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班、补习班……中国家长到底因何焦虑?
家长以前的升学经历对现在没有一点参考可言。在升学战场上,大部分家长都是两眼摸黑,不知道战况,也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。所有的信息都是支离破碎,道听途说,没有规划没有方向。本能地跟着大众走着,总害怕在沿途被扔下。
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归因偏差,指的是当某件事情发生后,我们可能会在分析原因时,歪曲或过分强调某种客观事实。
比如,某某家孩子平时成绩一般,结果却考上了某某名校,常常被归为他家有钱,父母找了关系。
可大多数人却没有看到孩子为了提升成绩,别人休息了他还在刷题,别人出门旅游度假了,他还在做练习,用常人做不到的努力去提升自己成绩。而孩子的父母,一边工作一边尽可能的关注各种升学资讯,收集择校信息,和别人交流讨论学习情况,吸取别人经验,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,并和孩子一起朝着目标而不断努力。
最后,他们成功了!
而当我们深陷学习的焦虑,看着他人成功,而自己迟迟未达时,这种偏差就会悄悄地在你耳边说:他可以上名校是因为他家有钱,而我家穷,所以我不行。
这类的归因,好处在于能短时间地缓解我们对自身的攻击,但长时间而言,其实是在毁掉我们的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只能看到表面的不可改变的因素,那也意味着我们否定了内在的改变的力量。
不去分析人们成功的原因进行主动学习,最后别说成功了,连一步步将现状搞好都做不来。
因为“无知”而恐慌,因为“无知”而焦虑,这就是家长们面对的最大教育和升学问题。一切的焦虑来源于家长的“无知”,一切的“无知”来源于家长对教育和升学知识的学习懒惰。
当我们发现自己身处焦灼中,无助弃疗,或者玩命奔跑时,是时候停下来,审视一下自己的状态,反思一下自己的执念。
打破茫然与焦虑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专业而正确的信息,及早做出战略性规划。这一切都需要家长们学习,接受更多的信息,然后思考。
贫富差距拉大、“阶层逐渐固定”、朋友圈的无形对比、房价面前的众生相……这个时代有太多令人焦虑的因子。
对中国家长来说,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他们焦虑的来源,处于时代夹缝中的新一代父母们,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强烈的“教育的焦虑”。
中国家长的“名校情结”

中国家长普遍存在很强的名校情结,很多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、小学开始,到初中、高中,直至大学、研究生,如何进入名校都是家长们最热衷的话题和目标之一。
改革开放以来,没有哪个阶段像现在这样如此重视孩子的教育,“没有起跑线”就是如今中国孩子的教育现状。幼升小、小升初、初升高的残酷程度让家长们操碎了心,跑累了腿……
“名校情结”下的中国家长们追求的不仅是优质的教育,甚至,最重要的不是优质教育,他们的本质诉求是孩子获得更高的学校排序。排序,是比较,分个高下,所以,排序高的注定是稀缺的。
稀缺的名校毕业生未来在收入、社会地位、资源,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幸福感与成功感,肯定是远超于其他人的。
由此可见,“名校情结”当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,但“名校情结”随之而来的恐慌与焦虑却不是所有家长都承受得来的。
焦虑之最——升学

20年前,为了孩子升学而紧张的家长,主要是一些高考生的家长。现在焦虑的家长已经从高考生家长群体蔓延到中考生家长、小升初家长、幼升小家长……
“名校情结”根深蒂固的中国家长们面对各个阶段的升学考当然要焦虑,肯定会焦虑。
不同阶层的家长,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,给孩子提供足够应对今后激烈竞争的有利环境和资源。
外地户籍的希望孩子能上本地的公立名校,本地的孩子希望能上名(民)校,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追求国际班、世界顶级名校。
新高考政策下,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和家长都深深感受到:考进好高中越来越重要,也越来越困难。中考成为所有升学考中最让家长不安的那一场!
以南京为例,2017年,南京的普高中考录取率只有——46.6%。自从南京中考取消了扩招,普高与职高五五分流,也就是说,南京每年一定有50%左右的初中毕业生是考不进高中的。于是,家长们又有了新焦虑:普高升学如此不易的情况下,孩子该不该换个方向?
别因“无知”而焦虑

如今的孩子们,白天上着学,晚上、周末还要马不停蹄地赶向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班、补习班……中国家长到底因何焦虑?
家长以前的升学经历对现在没有一点参考可言。在升学战场上,大部分家长都是两眼摸黑,不知道战况,也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。所有的信息都是支离破碎,道听途说,没有规划没有方向。本能地跟着大众走着,总害怕在沿途被扔下。
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归因偏差,指的是当某件事情发生后,我们可能会在分析原因时,歪曲或过分强调某种客观事实。
比如,某某家孩子平时成绩一般,结果却考上了某某名校,常常被归为他家有钱,父母找了关系。
可大多数人却没有看到孩子为了提升成绩,别人休息了他还在刷题,别人出门旅游度假了,他还在做练习,用常人做不到的努力去提升自己成绩。而孩子的父母,一边工作一边尽可能的关注各种升学资讯,收集择校信息,和别人交流讨论学习情况,吸取别人经验,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,并和孩子一起朝着目标而不断努力。
最后,他们成功了!
而当我们深陷学习的焦虑,看着他人成功,而自己迟迟未达时,这种偏差就会悄悄地在你耳边说:他可以上名校是因为他家有钱,而我家穷,所以我不行。
这类的归因,好处在于能短时间地缓解我们对自身的攻击,但长时间而言,其实是在毁掉我们的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只能看到表面的不可改变的因素,那也意味着我们否定了内在的改变的力量。
不去分析人们成功的原因进行主动学习,最后别说成功了,连一步步将现状搞好都做不来。
因为“无知”而恐慌,因为“无知”而焦虑,这就是家长们面对的最大教育和升学问题。一切的焦虑来源于家长的“无知”,一切的“无知”来源于家长对教育和升学知识的学习懒惰。
当我们发现自己身处焦灼中,无助弃疗,或者玩命奔跑时,是时候停下来,审视一下自己的状态,反思一下自己的执念。
打破茫然与焦虑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专业而正确的信息,及早做出战略性规划。这一切都需要家长们学习,接受更多的信息,然后思考。